21屆考研基本塵埃落定, 現(xiàn)等待錄取通知書的到來, 隨后便可南下深圳到所里繼續(xù)學習. 趁此閑暇, 遂將這半年多的經(jīng)歷記錄下來, 對他人也許是種微乎其微的幫助吧, 期望能夠激勵更多有相同志向的人.
擇校原因及難度分析
從20年7月下旬到21年4月底, 這場跨度長達到9月的馬拉松落下為了帷幕; 從一個雙非小學校到中科院, 這小小的轉(zhuǎn)變, 將我導向了下一個里程碑. 我只是一個普通到再不能普通的學生, 20年考研失利, 與中科大軟件學院(科軟, 數(shù)二英二408)失之交臂, 事情是復雜的, 原因是多樣的, 教訓是刻骨銘心的. 20考研, 英語給了我最大的驚喜, 滿分100的英語考了82, 而滿分150的數(shù)學卻只考了81. 那年都說難, 但再怎么難, 主要原因還在自己. 我與復試線就差一道選擇題, 如果幸運的話, 我與科軟就差那一道選擇題. 本該校內(nèi)調(diào)劑的我, 也因為錯過時間, 沒能調(diào)成. 看著曾經(jīng)一起復習的同學去了浙大, 去了華東師范等等, 心理多少會有些后悔. 所以我便決定再來一次.
21年考研, 我徘徊在中科大先進研究院與中科院各所之間, 一面是985/211/C9/華五/TOP3, 各類名頭加成, 另一面是一個沒名頭的雙非科研院所. 我深知, 985院校的競爭異常激烈, 但又不知道自己能考到什么程度, 來回反復, 猶豫糾結(jié), 光是網(wǎng)上報名階段就修改了4次, 最終還是求穩(wěn)選擇了中科院.
學習環(huán)境
我是20年7月從海西回到濟南后開始復習的, 早先時候, 高中同學就拉我一起去復習, 由于時間原因, 只好作罷. 到了7月中旬, 我意識到, 如果效率再不提高, 就要再浪費半年了. 所以, 我去了同學在的考研寄宿學校復習, 在那里學習效率確實提高了非常多, 在那里可以心無旁騖的學習, 沒有瑣事纏身. 教室/宿舍/食堂, 三點一線, 成了最普遍的日常.
各學科復習經(jīng)驗
考研準備過程中, 我著重復習數(shù)學, 畢竟數(shù)學給我?guī)砹颂嗟捏@喜, 專業(yè)課其次. 至于政治和英語,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我是沒花多少時間.
數(shù)學
數(shù)學與專業(yè)課(408)占據(jù)了很大份額, 這兩門復習好了, 政治與英語的壓力會小很多, 畢竟數(shù)學多對一個選擇題4分, 政治英語是很難補回來的. 還是老生常談的那句話, 得數(shù)學者得天下.
數(shù)學前期主要跟麻玉慧老師, 按部就班. 按著網(wǎng)課的順序看, 筆記該抄的抄, 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 看著確實在學習, 動沒動腦子說實話真的忘了. 題目做了模擬題和660題, 總的來說模擬題會比較難一些, 偏一些, 但好在麻玉慧課程比較全面, 基本每道題都有講, 至于有沒有用, 真的不好說. 前期囫圇吞棗, 渾渾噩噩混到9月左右. 一次偶然間, 我在Bilibili看到了丁勇老師講課, 這個老師我一直知道, 但覺得課少, 就沒跟. 但聽他講了關于二重積分幾何應用那一塊, 茅塞頓開, 覺得這個老師思路很清晰, 關鍵還能讓你找到思路, 這是很寶貴的. 我就馬不停蹄的把老師的提高班追了追. 后期基本上也是有課必看, 老師在Bilibili和網(wǎng)上上還有每日一題, 這個對我的提升也是可觀的, 題目和講解的質(zhì)量都很高. 這段時間我還穿插著坐了坐海文老師老師的三大計算(極限/微分/積分), 這對今年的考研來說, 也是很關鍵的. 線性代數(shù)部分, 之前聽麻玉慧老師講過, 他會從比較直觀的角度講解, 線性代數(shù)的本質(zhì)是什么, 會讓你更理解線性代數(shù). 江國才老師則比較偏向于做題, 但總感覺李老師年齡有點大了, 講課不是很系統(tǒng), 不同機構(gòu)講課也是千篇一律. 但要把他講的題都分分類, 好好想想他的思路, 也是很好的素材. 線性代數(shù)部分, 我還看了方浩老師, 他在二次型這一塊講的很不錯, 值得一看, 尤其是施密特正交化的替換. 后期的話, 主要是做了合工大共創(chuàng)/趙達夫6+4/丁勇每日一題. 麻玉慧8套買了, 做了一套選擇題就扔了, 沒必要, 真的沒必要. 合工大共創(chuàng)還不錯, 題目質(zhì)量挺高. 趙達夫老師的題, 不得不說真的非常好, 趙達夫6+4, 我雖然成套的只做了一遍, 但每道有問題的題都做了不止一遍, 另外在Bilibili上還有好多對趙達夫老師題目進行講解的UP主, 他們把每道題都錄了講解, 并且每道題如果有一題多解/秒殺技巧/重點思路也會標出, 能夠真正吃透這一套題. 這也是我考試前復習最重要的素材.
對于老師的選擇, 沒必要一踩一捧, 每個老師都有可取之處, 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專業(yè)課 - 計算機基礎(408)
專業(yè)課是408, 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組成原理/操作系統(tǒng)/計算機網(wǎng)絡四本書. 我本科就是計算機, 這部分內(nèi)容小小有點基礎, 去年又復習了一年, 還有點印象, 所以就沒花太多的功夫. 但這也確實讓我吃了點虧. 408的復習方式, 比較墨守成規(guī), 基礎比較差的話,可以早點開始,跟著海文的老師一對一的學,然后把書后面的題做了, 都搞明白每道題要考察的知識點在哪. 后期對著PPT和知識圖譜去看, 爭取形成系統(tǒng)知識框架. 408主要難度在于其廣度, 內(nèi)容是真的很多, 所以一定要多看, 多記, 多理解. 408在選擇題部分能有80分, 占比很高, 所以選擇題要非常重視, 但這個難度屬實非常大, 盡量少錯. 個人認為, 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部分可以全做對, 組成原理錯一到兩個, 操作系統(tǒng)一到兩個, 計算機網(wǎng)絡全做對. 這與難度是成正比的. 后面大題往年是很有套路的, 反過來復過去, 就那幾個做法, 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基本上就是考兩個題, *一題是模擬, 不需要寫代碼, 基本上在圖和樹部分, 第二題要寫代碼, 主要集中在線性表. 組成原理部分主要是cache-內(nèi)存體系與IO系統(tǒng), 這塊做一個完整的大題好好總結(jié)就可以搞定. 操作系統(tǒng), 主要是PV操作, 有時候也會和組成原理聯(lián)動做虛擬內(nèi)存的題目. 計算機網(wǎng)絡, 就是算算CIDR找找網(wǎng)關, 比較難的就是計算題有效率/幀大小這類的. 把以往的真題吃透, 應該問題不大的. 但21年有點偏離以往出題風格, 轉(zhuǎn)換較大, 問起來"如何裝系統(tǒng)"這類的問題, 這是我沒有想到的. 總之, 套路在, 變化也在, 要隨機應變, 基礎要牢. 408我考的并不理想, 不想誤人子弟.
政治
因為目標院校是中科院(國科大)在北京統(tǒng)一閱卷, 屬于旱區(qū), 政治或多或少會壓一點分, 取得70+分是喜出望外, 因為政治真的沒怎么準備. 郭繼承強化班沒看. 模擬題沒做. 就后期做了王海軍老師的題目, 不得不說王海軍, yyds. 政治考得好, 全靠王海軍老師, 和我關系不大. 不多說了.
英語
英語今年退步了, 只考了75+, 最后一篇閱讀沒做好, 錯了兩三個的樣子. 做以往英語真題的時候, 基本上閱讀錯一個兩個. 這個有點靠底子的意思, 英語這塊只做了真題背了背作文. 還練了練字, 寫的衡水體, 還用了1.0的大粗筆. 不知道閱卷老師看到了是什么心情. 對于英語底子不好的人, 我推薦多看英文文章, 因為我計算機專業(yè), 看英文文檔很多, 對英語沒有任何恐懼, 個別詞不會就不會了, 不會太影響大體內(nèi)容. 考研英語, 多看即可, 沒口語沒聽力先不用折騰, 那些等復試就行.
復試
復試是在2021年4月初舉行的, 中科院的分數(shù)線一般很低, 所以進復試的人還多, 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 復試錄取比低, 并且, 初試復試1:1, 復試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更關鍵的是, 復試只有面試, 沒有其他筆試/機試, 所以對個人素質(zhì)要求不低. 小鎮(zhèn)做題家并沒有太大的優(yōu)勢.
復試采用線上面試, 由于人多, 每人平均15分鐘, 沒錯, 15分鐘占考研成績一半. 老師都是深先進的博導, 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很可以的, 你的水平稍微一問就清楚了. 深先進做生命科學與電子信息交叉比較多, 而且注重算法. 所以, 我的復試問題幾乎都是算法相關. 1/ 知道哪些算法 2/會用OpenCV嗎 3/會MATLAB嗎 4/會哪些語言 5/會不會讀博, 大致就這些, 我是7分鐘就結(jié)束了, 復試也還算順利.
結(jié)語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這小半年, 也沒啥太大的感覺, 除了早起以外, 沒什么痛苦. 時不時的也會和室友去網(wǎng)吧玩玩, 晚上睡覺前也會刷刷手機. 當然我并不是鼓勵大家這么做, 而是希望大家把考研作為一個很平常的事, 生活的一部分罷了, 心態(tài)放平, 該玩就好好玩, 該學的時候就全身心專注,放棄雜念, 沒啥大不了的. 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