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7來源:海文考研
存在主義教育是一種以存在主義為其哲學基礎的教育理論,20世紀中期特別是60年代流行于美國和西歐各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的雅斯貝爾斯和海德格爾、法國的薩特以及奧地利的布貝爾等。存在主義教育的主要理論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1.教育的本質(zhì)和目的在于使學生實現(xiàn)“自我生成”即人的本質(zhì)
存在主義教育家認為,教育的本質(zhì)和目的在于使學生實現(xiàn)“自我生成”或“自我創(chuàng)造”,教育者應該幫助學生認識到生活的價值,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并且?guī)椭ミ^自己所選擇的生活和作出自己的決定。教育的具體目標是發(fā)展個人的意識,包括發(fā)展自我認識,發(fā)展自我責任感,為自由的與合乎道德的選擇提供基礎。
2.強調(diào)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人文學科的學習
存在主義教育家認為教育本質(zhì)上就是品格教育,注重人文學科的學習。在學校教育中,教材本身并沒有價值,知識只是學生個人借以發(fā)展自我認識和養(yǎng)成自我責任感的工具。因此,課程的重點必須從事物世界轉(zhuǎn)移到人格世界。但存在主義教育家并沒有否定知識教育,而是強調(diào)必須修正對知識的看法,學校應該把傳授知識看做發(fā)展“自我”的手段。
3.提倡學生“自由選擇”道德標準
存在主義教育家認為,人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但這種自由只是個人的“自由選擇”,即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道德教育的基礎應該是讓享有充分自由的學生有權自己選擇道德標準,并承受自己行動的后果。因此,道德教育的任務主要是使學生具有獨立意識、自尊心,養(yǎng)成自主、自律的精神。
4.主張個別教育的方法
存在主義教育家認為,團體教學的方法趨于統(tǒng)一化和標準化,不區(qū)別對待每個兒童,不利于學生認識“自我” 和發(fā)展“自我”。在他們看來,應該允許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育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個性和個別差異。他們十分推崇古希臘蘇格拉底的問答法,強調(diào)教學應是一種師生之間的真正的對話。
5.師生之間應該建立信任的關系
在存在主義教育家看來,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和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并具有一種民主的氣氛。
存在主義教育思想曾對歐美國家的青年學生產(chǎn)生很大影響。但是,由于存在主義教育本身存在的消極因素,例如,貶低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忽視自然科學的教育,極端的個人主義等,使它在教育工作實踐中的影響甚為有限,并于20世紀70年代后便逐漸衰落。
(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由海文考研收集整理,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