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2來源:海文考研
想要論述拿高分,答題除了滿足框架完整、邏輯清晰、有案例(論據)支撐,另外就是名言名句,可以增加語句的說服力,甚至可以體現我們的學術涵養(yǎng)。今天學姐就按不同話題給大家整理了一波可以用在論述的名言名句。
海德格爾:技術是時代的座駕,然而能夠駕馭技術從而影響時代進程的,永遠是具有主體意識的人。
施拉姆:電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但人類是否能夠享受到它的好處,主要取決于我們運用它的智慧是否能與發(fā)明它的智慧并駕齊驅。
梅塞尼:技術本身是手段和工具,使技術成為善和惡的,是創(chuàng)造和使用技術的人。
尼爾·波茲曼: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了解這種文化中用于會話的工具。
麥克盧漢:人類只有在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后,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生活。媒介最重要的左右就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
麥克盧漢:人們對自己在任何材料中的延伸會立即產生迷戀,我們的延伸會使我們麻木。
彭蘭:我們既然已經無法逃避技術的進步,那我們唯有提升自己對技術的理解與駕馭能力,才能免于在未來成為機器的奴隸。
彭蘭:智能化已經成為傳媒業(yè)的大勢所趨,但媒體的智能化并不只是把技術當成一個噱頭,而是需要將技術作為底層驅動力。在人機協同的新思維下探索新生產模式,其目標是使人與機器實現互相補充和相互校正,提高媒體內容生產的專業(yè)度。
保羅·萊文森:“任何技術都是刀子的翻版”。
麥克盧漢:媒介總是以疊加的方式向前發(fā)展的,新的媒介的出現并不代表舊媒介的消亡。
劉海龍:長久以來,人們更看重傳播的傳遞功能和控制功能,即傳播所帶來的功利性的外在目標,卻忽略了人的內在體驗和自我。
喬姆斯基:新媒介成為人類解放的工具還是支配人類的工具,關鍵看媒介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芒福德:技術只是人類文化中的一個元素,它起作用的好壞,取決于社會集團對其利用的好壞。
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全民新聞的時代了,人人都可以發(fā)布新聞,但事實的真相反而難以辨別??雌饋恚癖娝坪跽莆樟饲八从械男侣効刂茩?,但這也意味著民眾自身必須擁有把握這種控制權的能力,否則仍然會被強權操控,而且比以往更深度地操控,因為傳播技術的最大控制者永遠是最高權力的擁有者?!惲Φ?/p>
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滿面紅光走向罪惡?!鼱柼?/p>
在技術崇拜的時代,我們面臨的危機,不是對規(guī)則的違背,而是無規(guī)范的真空?!獋髅絺惱韺W者 克利福德
偏愛圖像而不信實物,偏愛復制而忽視原稿,偏愛表現而不顧現實,喜歡表象甚于存在?!M爾巴哈
任何議題,我們永遠無法傳達,除非親歷?!嚱▏?/p>
隨著社會的演進,人類將產生“文字文化文盲、計算機文化文盲和影響文化文盲”,后兩者是后工業(yè)社會的產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是先理解后定義,而是先定義后理解。——李普曼
一個專心的學生豎起耳朵,為扮演專心的樣子最終筋疲力竭,以至于到了什么也聽不見的程度?!獨W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李良榮:離我們最近的是真實,最遠的是真相。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中提到的信息“內爆”:媒介的強大制造和傳播功能使得整個社會被信息籠罩,人們越來越難以將事實與噪聲分開,將主流與非主流區(qū)隔。
鮑德里亞《擬像與仿真》提出“擬像世界”,認為在這個世界里,人們對真實世界失去興趣,卻沉溺在“擬像”之中。
阿特休爾:新聞的實質是相互沖突,記者很難用灰色筆調寫報道,因為在報道的時候常常要分“我們”和“他們”。因此,“獨立”“客觀公正”是不存在的。
馬克·吐溫:真相還在找鞋,謊言已經跑遍了半個世界。
威·柯珀:仁愛占上風時,新聞才得以變成愛情、真理和美德的傳送工具。
李普曼:媒介天生有一種復功能,可以制造一種擬態(tài)環(huán)境,可對事實、人物、情景進行非真實的表達。
瓦耶納:人們想報道什么,就是思想的產物,必然會有報道者智力的介入。
桑斯坦《謠言》:我都曾傳謠,有意或無意;我們都被蒙蔽,痛恨且抗拒。我們既是謠言的傳者也是謠言的受者。新聞人要有“懷疑求證”的精神。(新聞真實性)
朱秀凌:“技術反哺”可以有效彌合代際隔閡,促進溝通的同時也縮小了數字代溝。
正如多麗絲·格雷伯(Doris Graber)所總結的那樣,媒體不僅能夠設置議程,同時還能夠提供語境,決定公眾如何思考某個議題并評價其價值。
美國學者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認為:如果媒介能夠成功地鎖定對某個問題的關注,它們就可以借此設置議程。它們提供語境,這個語境決定了人們如何思考某個議題并評價其價值,媒介以此建構公眾議程。
與人類傳播歷史上的歷次革命一樣,媒體融合帶來的應該是一個更為平等自由和開放的社會生態(tài)和發(fā)展愿景,而不是一個娛樂至死的美麗新世界。
在全媒體時代,僅僅憑借優(yōu)質的內容是不夠的,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不是簡單地將報紙上的內容“復制粘貼”到網上。
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yōu)勢互補。
過去的傳統(tǒng)媒體時代,精英壟斷媒介資源,我國的新聞傳播往往以宣傳、教化的話語為主,是一種"居廟堂之高"和"頤指氣使"的姿態(tài)。
由于技術本身的自我增強性,當網絡技術極大發(fā)展后,網絡不僅僅是一條條清晰可見的渠道,而且成為一種泛在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形態(tài),在社會層面形成一張大網。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公共輿論是人民表達他們意志和意見的無機方式。
威?埃?錢寧:《致喬納森普 利普斯》:世界更多地由輿論而不是由法律所統(tǒng)治。
美國輿論研究所宗旨:公正地衡量和報告關于當前的政治和社會問題的輿論,不問所表示的意見是否正確或明智。
埃蒂耶納?卡貝《伊加利亞旅行記》:輿論是無冕之王。
無論哪個時代,公眾輿論總是一支巨大的力量。
傳播主體不再對新聞事實進行完整的呈現,而是通過煽動情感、強化偏見、迎合情緒的方式傳播符合受眾主觀認識但偏離事件原本真相的內容??陀^事實和理性思辨被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拋之腦后,簡而言之,情感傳播大于事實傳播。
在信息爆炸的數字時代,日益碎片化的時間分配和閱讀習慣確實已經開始妨礙公眾的深入思考,人們傾向于簡化認知過程,依賴顯而易見的線索,匆忙得出武斷的結論。后真相時代,觀點走在了事實的前面,情感占領了理智的高地。
輿論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人們心里?!R梭
輿論學之父李普曼指出,虛擬的輿論世界可以通過人們對輿論的反應從而改變現實的生活世界。
古斯塔夫?勒龐:群體的情緒是極端的、沖動的、偏執(zhí)的、專橫的、群體埋葬了所有的懷疑 精神與獨立意識,他們只臣服于激烈的言辭、虛假的形象。
尤瓦爾·赫拉利:任何大規(guī)模人類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種只存在于集體想象中的虛構故事。
群體感情的狂暴,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失而強化,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越是肯定?!正嫛稙鹾现姟?/p>
我就是我,而不再是人口統(tǒng)計學的一個子集?!岣鹇妪嫷邸稊底只妗?/p>
詹姆士·卡里:新聞的靈魂是公眾,公眾是新聞的最高目標,沒有公眾,新聞也就成為沒有意義的事業(yè)。
麥奎爾:受眾既是社會環(huán)境的產物,也是特定媒介供應模式的產物。
尼葛洛龐帝:公眾就像“沒有執(zhí)照的電視臺”。
米姆是一種新型的政治參與方式?!谞柤{
流行文化的文本吸引了受眾的注意力,凝聚了他們的想象力,并成為記錄當代社會品味、希望、恐懼和幻想的晴雨表?!獎P爾納《媒介奇觀》
霍爾: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信息具有“復雜的統(tǒng)治結構”,因為在每一階段它們都被打上了權利關系的烙印。
文化工業(yè)理論家阿多諾:廣播變成了領袖的話筒。
??拢好裰鞯挠^念是要是要使社會各個角落都暴露在陽光下,而不是隱藏在黑箱中,現代傳媒社會將傳統(tǒng)的權力運作正當化與日常化。
阿隆·斯沃茨:信息即權利。
法國哲學家??拢涸捳Z即權利。
以上九大專題60句名言,對論述答題增色不少,建議大家都用起來哦~
以上就是海文小編特意為大家準備的關于“新傳考研論述答題必背的60句名言”的全部內容,希望對準備考研的同學有所幫助,了解更多新傳考研信息,可以繼續(xù)關注海文考研網(http://g262.cn)。
(內容來源于網絡,由海文考研收集整理,侵權必刪!)